top of page
作家相片kevin7081

用粿訴說台灣的本土故事

雙口呂文化廚房:黃騰威、周佩儀

坐落在大溪的一間古色古香的三合院裡,「雙口呂文化廚房」的發想來自於國外的「Food Tour」,起源於創辦的夫妻二人旅行國外時被問到:「最能代表台灣的食物是什麼?」,是滷肉飯還是珍珠奶茶?其實細細一找,發現答案就在阿嬤的味道裡——粿的味道。而雙口呂的宗旨是希望透過製作粿,來了解快被遺忘的台灣本土故事,講述過去以穀敬天的節慶文化。



製粿的目的及意義

作為一名台灣人,雖對米不感到陌生,但談起「米食」的文化也稱不上是多麼了解。早期是因宗教祭祀的需求才製作這些點心,但現今社會早已不受節慶的限制,但我們選擇點心卻依舊以蛋糕、餅乾為主。因此,雙口呂希望透過重新詮釋米食,來傳達台灣最原始的那塊文化。

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,自然也會受到質疑:做這個真的有意義嗎?但男主人黃騰威說,曾經一個長期旅居國外的先生返台,帶孩子來他們這裡體驗製作粿點的時候,大方地向孩子介紹三合院,以及陳述那些早期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,他覺得就是那個時刻,這一切都是值得的。其實能讓這些未經世事的孩子們能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化、品嚐家鄉最原始的滋味,就是雙口呂能帶給大家最感動與溫暖的地方所在。



傳承與推廣同步重要

為了要做到傳承與推廣台灣的米食文化,雙口呂文化廚房下了許多功夫,不只開課教授大家如何製作,也跟大家講述米食的歷史,希望吸引年輕人來觸碰這一塊領域。「當你意識到這個東西快不見時才來保存它,那就已經來不及了。」因此重要的不僅僅是傳承這份技術,如何促使更多人願意了解這個文化,也是關鍵的一部分。



米食是台灣代表性的食物之一,雙口呂廚房打造出一個空間,不僅保存了早期建築的樣貌,亦保存了米食技術這個無形的文化資產。雙口呂希望透過米食向別人大方的說出一個故事:專屬台灣的本土文化故事。願這味道如同米磨成粉後經壓製而成的「粿粹」的味道,清香中帶著米特有的氣味,吸入口中更能感受那份台灣在地獨有的溫度,與純粹。

雙口呂文化廚房—訴說本土文化故事的「粿粹」味




358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